为进一步拓展外国语学院师生的学术思维,创新学术研究,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外国语学院名誉院长、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马萧教授于6月18日晚在学院会议室举办题为“翻译适应与变异”的学术讲座和召开学科建设座谈会。外国语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汤红娟、党总支书记熊文、总支副书记何晓军、副院长徐波、院长助理廖百秋及各专业老师和翻译专业部分学生130人参加了此次讲座和交流座谈。
讲座伊始,马萧教授以一个对话的英汉翻译为例,分析它的三种不同译文,迅速激发起全体师生的兴趣,进而引出“翻译变异”(translation variation)这一概念。翻译变异是翻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贯穿整个翻译活动始终,包括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和翻译产品。因此,任何一种翻译产品均是翻译变异集合中的一种变异形式。接着,马萧教授指出翻译适应变异论中的核心概念:译者中心论、翻译认知语境、意识突显、翻译适应性和翻译变异性。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是翻译语境中的相关因素直接影响的客体。翻译认知语境强调译者的视域线,只有进入视域线的语境因素才能影响翻译活动。意识突显是翻译语境要素的选择机制。翻译适应性是翻译的本质特性,它是为了逾越跨语言、跨文化交际障碍。翻译变异性是翻译的普遍特性,是译者在适应翻译语境的过程中必须做出的变通。最后,马萧教授指出翻译适应变异论的三个翻译原则,即适应性原则、条件性原则和变异性原则,并提出解决语言和文化不可译性的对策。
马萧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热情地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汤红娟对马萧教授精彩讲座进行总结,并代表学院致谢。她高度评价马萧教授的讲座运用大量生动实例,深入浅出地引发师生对翻译现象的深入思考,拓展了师生学术思维和视野,帮助师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讲座结束后,马萧院长在学院三楼会议室与外国语学院班子成员、教授博士代表、系部主任、青年教师代表座谈,指导学院学科建设及相关工作。汤红娟向马萧院长介绍外国语学院的基本情况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困惑,主要涉及申硕攻坚、博士引进、科研经费、研究平台、联培硕士等。马萧院长就这些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马萧院长指出,人才是学院工作的中心,要统筹做好博士师资的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马萧院长高度肯定学院坚持“做精做强师范专业、协调发展非师范专业、融合发展专外与公外”的思路,建议将区域与国别研究作为学科平台建设的一个方向,力求培育高级别课题。马萧院长与汤红娟商定共建研究平台和推动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座谈会还商讨了其他受援与合作事宜。
马萧院长受聘为外国语学院名誉院长是对口援建工作取得的新成绩,必将助力外国语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再上新台阶。